7月11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金海岸大酒店博鳌厅内气氛热烈。由海南省交通运输厅与海南海事局共同承办的以“安全领航 共筑游艇未来”为主题的“游艇业安全发展论坛”在此隆重开幕。
2025年恰逢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之年。作为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的实践者,海南自贸港政策正为游艇业注入澎湃动力。
海南省交通运输厅水运处处长张春宇详细解读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构建的“政策组合拳”对游艇产业降本增效显著:2025年前,对岛内进口营运游艇实施“零关税”,购置成本直降30%,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水域管理突破:下放非开放水域审批权,简化出入境手续,打造全国最开放的游艇航行政策环境。创新试验先行:设立游艇产业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赋予海南在政策、管理、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的权限。产业生态优化:出台游艇租赁管理、放宽成员定额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激活全产业链活力。
基础设施持续完善。目前海南全省已建成11个现代化游艇码头,提供2385个泊位,注册游艇有效保有量超1780艘。品牌效应凸显,海南消博会游艇展、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等国际性品牌活动影响力持续扩大。产业链条健全,形成覆盖游艇设计制造、销售租赁、驾驶培训、赛事会展、金融保险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过建春在论坛致辞中进一步指出:“自贸港政策体系是产业腾飞的核心引擎。在‘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海关监管模式下,实现了游艇跨境自由航行,而《海南自由贸易港游艇产业促进条例》则以立法形式破除壁垒,让制度创新真正落地生根。”
凭借“政策高地”优势,海南已然成为全国游艇产业政策最开放、支持力度最大的区域,政策红利逐渐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数据显示,近年来海南游艇市场规模迅速爆发。其中,2024年,全省游艇进出港22.4万艘次,接待游客147.7万人次,海南正加速从区域旅游目的地向全国性游艇消费中心转型。
伴随游艇业步入“井喷式”增长阶段,安全已成为关乎行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命题。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游艇保有量已突破9000艘大关,年新增量持续保持在2000艘以上,60余家专业培训机构累计输送持证操作人员逾5万人。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与高速发展相匹配的安全保障体系,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关键课题。
“安全是游艇业的生命线,必须贯穿船舶设计、运营监管、人员培训的全生命周期。”海南海事局副局长武骁强调,为系统性破解安全难题,该局于2025年1月在三亚创新设立“游艇安全发展研究工作室”,重点攻关安全管理体系优化、监管技术数字化转型、专业人才梯队建设三大领域,着力打造具有自贸港特色的游艇安全治理样板。
“游艇业涉及海事、旅游、交通、应急等多个领域的复杂性,传统‘单打独斗’的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产业快速发展需求。唯有从‘各负其责’向‘协同共治’转变,以协同破局,着力构建全链条、全要素、全覆盖的协同治理模式。”武骁介绍,例如建设“游九游官方app入口艇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孤岛”,实现海事、交通、文旅、公安等部门之间的游艇感知数据互联互通,实现多部门紧密协作,形成“1+12”的治理效能。
对标国际先进经验,论坛特别邀请香港海事处港务部总经理江贵福分享香港游艇监管体系的成熟实践。其分级分类监管和应急联动机制模式,为内地构建高水平游艇安全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海南鸿洲游艇俱乐部总监陈升琼认为,通过借鉴香港先进经验,海南有望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游艇安全监管体系,推动行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传统管理模式在游艇业高速发展中印证了一个道理: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保驾护航,固守落后监管手段、拒绝数字化转型都行不通。对此,三亚中央商务区管理局副局长钱晓明围绕“智慧化赋能游艇安全运营与产业升级”进行了深刻阐述。
据了解,作为游艇企业集聚发展区,三亚中央商务区管理局发布了全国首个《游艇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包含政策环境、行政服务、基础设施、智慧化服务等七方面数十项指标,首次将智慧化上升到游艇产业发展关键影响因素层面。
科技赋能将三亚游艇业拉进“智慧安全”新时代,推动该市游艇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三亚登记在册的游艇总量达1415艘,全年游艇出海12.79万艘次,接待游客90.09万人次。
“游艇业行稳致远发展不能光靠监管。”在武骁看来,行业协会是连接政府与企业的重要桥梁。通过深度合作,监管部门能够更精准地把握行业动态,而行业协会则能更好地发挥自律管理作用,最终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治+企业尽责”的良性互动格局,共同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碧波之上,千帆竞发。论坛上,与会代表围绕11项核心议题贡献的智慧给我国游艇业在政策创新、安全筑基、生态构建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当安全与创新共振,海南不仅是中国的游艇业发展试验田,更是游艇业安全发展的新灯塔!